钩蟛蜞“三件套”
一把小铁锹静静地依偎在父亲老房子的角落里,一个钩子、一只篓子挂在小铁锹上方的墙壁上,那便是父亲当年钩蟛蜞的“三件套”。原本光滑锃亮的小铁锹现在已锈迹斑斑,蟛蜞篓子上的篾条早已失去了往年的鲜丽,蟛蜞钩子上的竹柄已失去了当年的柔软,上面沾着一层灰,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,看得出已经多年未用了,也不能用了。
89岁的父亲早已钩不动蟛蜞了。尽管这样,“三件套”依旧没有扔。因为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,“三件套”曾是父亲养家的工具,也是我们兄弟姐妹6人上学的学费,买铅笔、本子等学习用品都得靠它。直到现在,父亲讲起他钩蟛蜞时,总是嘴角上扬,满脸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,满满的成就感。而我每当看到这“三件套”时,也总是想起童年的往事,倍感亲切。
“三件套”是父亲钩蟛蜞的全部行当,看似简单,做起来却相当讲究。先说小铁锹,锹口宽10~12厘米、铁锹长30厘米左右,装一桑树或槐树木柄,木柄长度一般1米左右,粗细以使用人手的大小而定,握着舒适为佳,表面一定要光滑。锹太大或太小,不是缺少灵活性,就是影响挖洞速度。再说蟛蜞钩子,这可是关键工具,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钩蟛蜞的数量。它是一种铁打的分叉钩子,铁柄长一般15厘米左右,弯钩底部朝上1厘米处分成两叉,双叉长4厘米左右,头尖,两叉间宽2厘米。铁柄上端有一圆孔用来装竹柄,直径只有1厘米,因用木柄不但易断,而且手感不好,所以必须用竹做,竹柄长90厘米左右。而蟛蜞篓子相对就简单多了,它是用鞋底线把68~70根1厘米宽的篾条扎在上、中、下三道竹箍上,一般高35厘米,连提的竹环共65厘米,上环直径23厘米、中环直径33厘米、底环直径26厘米,扎成上下窄中间宽的圆形篓子,底部用鞋底线织网封死,上口同样用鞋底线织网,但不封死,中间留一网洞,然后再用细绳从网眼一一穿起来收口,收口线上一般还用布裹住,放蟛蜞时布往上一推,篓子就开口了,放好后把布往下一推,网口收紧,蟛蜞就逃不掉了。
黄蟛蜞,是南黄海边上特有的一种小型爬行动物,口味独特鲜美。蟛蜞这种小生物很机灵,它觅食时从不远离洞边,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,便快速逃入洞中。你要是伸手捉它,它就会敏捷地钻进弯洞的深处,但当你一离开,它们又会慢慢地从洞口爬出来,仿佛在与你捉迷藏,对它真是无可奈何。但再狡猾的狐狸,也斗不过好猎手,于是在东灶港到吕四一带便有了钩蟛蜞这一行当。
钩蟛蜞绝对是一种技术活,一般人最起码要学一年半载。初钩者不是不识蟛蜞洞,钩到口感不好、不值钱的红螯和蛸蜞,就是把蟛蜞钩碎。蟛蜞打洞时一般先在土层下10厘米处,平行打20~50厘米后,拐弯再往下直打80厘米左右,所以钩蟛蜞时,先用小铁锹挖到往下的直洞,然后将钩子伸到洞底,由于洞小而深,看不到里面的情况,钩蟛蜞的人只能靠手感,在钩子上下抖动的过程中,感觉到蟛蜞已被钩子双叉卡住或钩住,就将钩子慢慢往上提,待蟛蜞钩到洞口时,用手抓进篓子。钩子不管是往上还是往下抖动都要有耐心,动作不能过猛也不能过轻,过猛易将蟛蜞捣碎,过轻会钩不住蟛蜞。抓蟛蜞时也要小心敏捷,不小心被蟛蜞“咬住”就惨了。在钩到洞口的瞬间要敏捷地把蟛蜞抓住,不然,它会快速窜入“邻居”的洞中,那样就前功尽弃了。钩蟛蜞要挖土,钩时还要掌握力度,不但是个力气活,更是个技术活。钩一两个小时就会累得够呛。父亲为了一家的生存,一钩就是几十年。
钩蟛蜞的“三件套”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老物件,它更是童年幸福的回忆,更是满满的父爱。